摘要:杨白劳这位苦大仇深的标准老贫农,是著名歌剧《白毛女》中主要人物之一,与唯独的女儿“喜儿”相依为命过日子。该剧公演于解放前的1945年,主题思想是:旧社会把人变成鬼,新社会把鬼变成人。建国以后,迅速搬上银幕,六十年代初,又改编为样板戏,接着,把样板戏拍成了彩色宽
杨白劳,实际上并没有白劳,根本没有白劳!我们就从这“白劳”二字说说“白劳”,是我们曾经亲历的“白劳”的故事!
杨白劳,姓杨,名字“白劳”,寓意深刻,就是说白白的给地主干活,最终啥也没有得到。就是白白的出力挨累,到头来没有任何报酬。
杨白劳这位苦大仇深的标准老贫农,是著名歌剧《白毛女》中主要人物之一,与唯独的女儿“喜儿”相依为命过日子。该剧公演于解放前的1945年,主题思想是:旧社会把人变成鬼,新社会把鬼变成人。建国以后,迅速搬上银幕,六十年代初,又改编为样板戏,接着,把样板戏拍成了彩色宽银幕电影,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。
从剧情完全可知,杨白劳并没有“白劳”,一个给地主干活的老贫农,在过大年时,还能在自己家里作豆腐,数九寒天挑着担子卖豆腐,挣了钱,买了二斤白面,又买了二尺红头绳。
在新中国的那连续三年的大饥荒大饥饿时期,农村的贫下中农们,那里见过白面,更不可能见过豆腐。农家的女孩子,不可能有过红头绳,既使个别的扎上了红头绳,也被斥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。大集体时期的贫下中农们,家里不可能有作豆腐的工具,,不可能允许社员个人开豆腐房,家里不可能有作豆腐的原料黃豆。所有这些,都是不可能存在的,一旦出现了,那就是资本主义尾巴,立即割掉。
在那大集体的生产队,贫下中农们披星戴月,辛辛苦苦劳动一年,到年终生产队结算时,却出现了没有分值的现象,真的成了“白劳”!还有些生产队竟然出现了“倒找”的现象,比“白劳”还白劳!
史料依据①《白毛女》剧情②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标准教科书《中国历史》八年级下册《教师教学用书》!
来源:匆匆那年